首页读书笔记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一、引言

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 译本 The of the ,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yi and Yang)译本 A of Red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他们应该跟源语作者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

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关键的一步。理解是译文的地基,否则译文就是空中楼阁。大部分的翻译错误都起因于译者的理解错误。没有正确的理解,翻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作的意思。事实上,任何对原来意义的变化都是对原作品的不忠。遗弃原来观点的译文已不是译文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1.词意

(1)特殊词

一些词在普通汉语词典里查不到,所以很难理解确切的意思,比如“有无天日”。

所以嘱咐你别理会他,他的嘴里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疯疯傻傻,只休怪他①。

(Y) That's why you 't pay to him. One he's all ; the next, he's rude and ; and in he's like a . You can't take him .

(H) That's why I you to him. He can't be all - one and and like a the next. So don't he says.

and 意为“高声而愤怒地讲话”和“有无天日”不很对应。因此杨地翻译 rude and 比较贴切。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路远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

(Y) “I've only just my . Do you want to me ?”?“Your 's had a long and she's . We've just got her to stop . So don't that .”

(H)“I've only just ”?“Don't you go to me off ! , your is not very , and we've only just to get her up. So let's have no more of this.”

把“我才好了”翻译成 I've only just 可能会让西方人疑惑。这种翻译很容易让人与疾病联系起来。杨把“快休再提了”译成so don't that 太过正式。其实这只是一个家人之间的谈话,所以的译文so let's have no more of this会更胜一筹。

(2)文化背景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内容广泛,并且饱含中国文化。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哲学、文学以及社会学。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来说,熟悉两种文化至少跟掌握两种语言同等重要,并用以下例子予以简单阐述。

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等刁钻古怪丫头……(P174)

(Y) One of them like that sly, -Hung who for Pao-yu. She is a if ever I saw one.

(H) And one of like that , girl who in Bao-yu' s room.

“宝玉房里的小红”中的 “房”应理解为“怡红院”而不是宝玉的卧室。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连丫鬟也有等级,能够进宝玉卧室的除了他的贴身丫鬟袭人外,一般只有四个大丫鬟晴雯、秋纹、碧痕、麝月。小红是做粗活的,既见不到宝玉的面,宝玉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丫鬟。二十四回中写到小红因偶然机会进到宝玉房中见他一次,为此还让秋纹、碧痕两个狠骂了一顿。忽视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杨译的是比较合适的。

2.句子结构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的句字结构也迥然不同。汉语里面有非常多的连词和介词,而句子之间的连接也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译者很难在翻译中掌握两种语言的区别,下列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问了我好几遍,可有看见他的绢子。我哪有那么多工夫管这些事?(P169)

(Y) She me I've seen her . As if I had time to such !

(H) She's me that of hers a of . I told her, I've got to do with my time than go for 's .

“我哪有那么多工夫管这些事”本是坠儿对小红问她手绢的事表示不耐烦而在贾芸面前发牢骚的话。把它跟前文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在回答小红,这就欠妥。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如果想正确的理解原文的话,我们不止应该细致理解上下文,还应该熟悉原文的语言习惯。

(二)表达

翻译就是将原语信息转化为接受语言最自然的对等,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

思维内容有其相通性。虽然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但同一思维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表达是译者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正确、充分而又自然地传达给译语接受者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他力图弄懂原作者说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说的。在传达过程中,译者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他必须着重考虑如何使用他们能够自然接受的语言,告诉他们原作者所说的东西。

1.字斟句酌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P17)

(Y)She's the of this . In the they'd call her Hot . Just call her .

(H) She's a hot this one what we used to call in a ! You just call her ' Feng'. She'll know who you mean!

“泼辣货”、“辣子”、“凤辣子”对后二者均用一词,这是物质名词,很难兼具表示味觉的hot和表示性格的。杨用了三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看来是经过推敲的。

2.精雕细琢

字斟句酌主要指找到恰当的英语对应词,精雕细琢则主要指对原著文字含义进行深入的发掘并且在译文中充分表达出来。

一时,王大夫来了,诊了脉,疑惑说道:“昨日已好了些,今日如何反虚浮微缩起来?”(P355)

(Y) Wang and felt his 's . “She was on the mend has this ?”he in .

(H) The and to take 's . He to be by what he . “ she to be a ”,he said,“but this us back to we from---, , , …”

不仅把中医里“虚浮微缩”四个形容词翻译出来,而且也表达了出了“反”字。中医的术语包含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所以也是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读者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译者应该在忠实传递信息的同时保留原文的特色。

3.语言习惯与逻辑

一般来说语言应与逻辑一致,但也应看到各种语言都有自身的习惯说法;一种语言的习惯在另一种语言里不但不存在,还可以被认为逻辑性不强。这就给译者增加了一层任务,需要细致去分析这种差别,从而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我一见了妹妹,疑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P17)

(H) It was just that my here put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I you, dear. I to be , don't I ?

贾母一面说,一面来看宝玉,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昔,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抢着哭个不了。

(H) From the that met her eyes she tell that this had been no . It her with for the and for the man who had it, and for a long time she to the from and wept…

处理不一样是因为他认为这两例的情况不同:例一“喜欢”和“伤心”固然发自凤姐,但其对象却是人――初到贾府的黛玉;例二“心疼”和“生气”的对象并非一人,“心疼”的是宝玉,“生气”的对象却是贾政,所以将两者的对象分开点明。汉语显然习惯于不加区分,意思也清楚,英语却可能认为例二不区分是逻辑性不强。

(三)讨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杨宪益、戴乃迭和都非常清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在把源语文章传递给译语读者的过程中都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及其风格。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两个译本的不同,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就语言风格而言,杨宪益更喜欢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A of Red 译本做到了忠实于原文。译者也注意了表达的对等性。相反,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他的译文对于译语读者来说更为通顺。

其次,就翻译策略来说,杨宪益明显采用了归化法,并把直译作为主要的翻译技巧。由于他深谙中国文化,译文原使著再现。也对中国文学有很深的造诣,1948年至195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中国文学,之后成为牛津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总体来说,他的翻译是直译和意译,归化与异化的结合。

从以上讨论中看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非常灵活的角色。他们的翻译将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比如生活经历,个人对源语文化的感觉和态度,教育背景以及社会意识。

三、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好的翻译取决于译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的方式、想象力以及他的文学素养。从这些方面来说,两个英译本都各有千秋。

注释:

[1]红楼梦(清)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鄂缉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P19, are to in the same text.

参考文献:

[1]A of Red , tr, by Yang -yi and Yang, , 1978.

[2]The of the , tr, by , , 1973.

[3]红楼梦(清)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鄂缉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 A Nida and R. , The and of , 1964.

[5] A Nida, , , and , , 1993.

[6]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肖君石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7]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柯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译介学 谢天振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中国翻译》1982年第一期、第二期、1993年第二期、1996年第四期、1999年第四期、2000年第四期.

[10]《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第二期、1998年第三期.

原载:《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