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笔记越剧《红楼梦》:经典的改编 改编的经典越剧《红楼梦》:经典的改编 改编的经典

越剧《红楼梦》:经典的改编 改编的经典


电影红楼梦_电影红楼梦_电影红楼梦

王婉娜(左二)演出越剧《红楼梦

电影红楼梦_电影红楼梦_电影红楼梦

王婉娜(左)、李旭丹(右)演出越剧《红楼梦》

4月14日至17日,为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60周年,上海越剧院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观众献上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

对于红学界和广大的《红楼梦》研究者、爱好者而言,看越剧《红楼梦》、听越剧《红楼梦》,不仅仅是欣赏一部经典戏剧,而有着更多的意味。许多人正是从看越剧《红楼梦》开始,而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而进入《红楼梦》研究领域。越剧《红楼梦》对许多人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再看越剧《红楼梦》的感觉就如同咀嚼着我们的人生。这样的影响力和魅力,在当代戏曲中是绝无仅有的。

越剧《红楼梦》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是一个艺术奇迹,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越剧《红楼梦》的创作,特别是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放映,有力地推动了《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一次《红楼梦》的大普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红楼梦》的传播史上,至今有3次影响深远的大普及。第一次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红楼梦》程甲本的刊刻出版。在此之前,《红楼梦》是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而且只有前八十回,庙市上买一本抄本《红楼梦》,动辄数十金,能买得起的人不多。程甲本《红楼梦》以木刻活字印刷,结束了《红楼梦》以抄本流传的时代,从此各种刻本、评点本不断涌现,以至于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情景。第二次就是越剧《红楼梦》的演出,特别是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放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夜之间唱响大江南北,越音绕梁,柔美的旋律、深情的呼唤至今仍拨动着亿万人的心弦。第三次则是1987年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播出。

越剧《红楼梦》是对文学经典《红楼梦》的成功改编,可以说是“经典的改编,改编的经典”,其创作经验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对《红楼梦》的改编不容易,《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改编者带来很大的困难。越剧《红楼梦》从自身艺术特点出发,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创作上,从剧本到音乐、从表演到舞美都非常精美,尤其在创作态度上精益求精。没有这种创作精神,便出不了艺术精品。越剧《红楼梦》公演60年,仍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观众对越剧《红楼梦》如痴如醉般的喜爱就是对越剧《红楼梦》最好的评价。越剧《红楼梦》对文学经典改编的经验值得学习、研究、总结和推广,对这种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的倡导,有益于推动当代的艺术创作。

越剧《红楼梦》中,艺术大师徐玉兰、王文娟演活了贾宝玉、林黛玉,她们把书本上的贾宝玉、林黛玉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而徐玉兰、王文娟创作的贾宝玉、林黛玉形象,已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并对后来的《红楼梦》影视作品改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从艺术发展史,还是从《红楼梦》传播史来说,徐玉兰、王文娟所创作的形象都是意义深远、非同寻常的。这样活生生的舞台艺术形象,这样栩栩如生的贾宝玉、林黛玉形象,具有着强烈的审美力量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徐玉兰、王文娟等一代大师,创造了一代艺术经典。同时,艺术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艺术是个性化的表现,一味地模仿不是艺术创造。在沉浸在艺术大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之时,不能丢掉传统,更不能背离前辈大师们的初心,而应在前辈大师们开创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从上海越剧院年轻演员们的表演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们在努力地学习徐玉兰、王文娟大师的表演,又能感觉到这些年轻演员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唱腔、身段还是表情,都极具光彩。这也让我们看到上海越剧院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越剧要继承、传承,又要创新、发展,年轻演员没有辜负前辈大师们的期待,没有辜负时代的要求,他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越剧的希望。

此次越剧《红楼梦》的全国巡演,促进了《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越剧《红楼梦》既是对伟大文学经典的改编诠释,又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新的创作。